关于“旋风司令”韩先楚,一直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1955年授衔时,韩先楚原本拟授中将军衔,但由于当时许多教员和首长都非常欣赏他的军事才能和卓越战功实时查股票配资,最后特批将他晋升为副兵团级开国上将。这个说法带有一些传奇色彩,究竟是否属实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何韩先楚最终只是副兵团级将领。1955年军衔评定时,军官的级别是有明确标准的,那就是依据1952年全军干部定级的结果来判定。如果韩先楚在1952年已经被定为正兵团级干部,那么三年后他几乎不可能错过上将军衔,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1952年,韩先楚的级别被定为副兵团级,这个结果与许多人对他的印象不太一致。毕竟,他早已被誉为东北战场上的“旋风司令”,指挥了许多著名的战斗,尤其是在1950年解放海南岛的过程中,他发挥了关键作用。建国之后,他还跟随彭德怀北上参加抗美援朝,是志愿军最早的副司令之一。如此显赫的军事履历,怎么可能连正兵团级的干部都评不上呢?但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在1952年7月之前,韩先楚确实并没有长期独立指挥过兵团级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他的最高军职仅仅是第12兵团的副司令员。那么,为什么在1950年进攻海南岛时,韩先楚与邓华的意见会发生冲突呢?其中的关键是,邓华是15兵团的正司令员,他的部队与韩先楚的12兵团共同作战,而邓华的职级明显高于韩先楚。为了打破指挥上的制约,韩先楚才选择了越级上报。
展开剩余69%再说抗美援朝初期,虽然韩先楚已经成为了志愿军的副司令员,看起来职务似乎不低于大多数兵团司令员,但“志愿军”这一名称本身也反映了事情的复杂性。由于国际因素的考量,志愿军的组织结构并不像国内战争时期的解放军那样正规,编制上有些松散。特别是在志愿军早期入朝时,只有13兵团存在,而韩先楚当时担任的职务仍然是13兵团副司令员,依旧是副兵团级的军衔。因此,韩先楚的副兵团级身份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被低估,而是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这一点。
直到1952年7月,韩先楚才接替杨得志成为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开始独立指挥兵团作战,这也是他获得正兵团级职务的契机。这个时间点正好与全军干部定级的工作交叉,1952年3月开始的干部定级,已经为之后的授衔奠定了基础。定级工作大致在1952年中期完成,高级将领们的级别已基本确定,因此,韩先楚在此时被定为副兵团级。如果定级工作再晚一些,等到韩先楚正式担任第19兵团司令员后,他的级别可能会被定为正兵团级。
由此可见,韩先楚的定级结果低于许多人预期,实际上是因为当时的定级标准和时机问题。那么,1955年真有传言称,教员们特别提议将他晋升为上将吗?
从官方资料和实际情况来看,这一说法几乎可以说是无稽之谈。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倒是与开国中将皮定均相似。皮定均当时作为正军级干部,按照常规应授予少将军衔,但由于他在46年中原突围中的卓越表现,首长提议特别授予他中将军衔。相对而言,韩先楚并不需要这种特殊提名,因为根据基本的评衔规则,副兵团级干部并非不能晋升为上将,只有极少数战功显赫的副兵团级干部能被授予上将军衔,而韩先楚显然属于这一少数群体。按照正常评定,他的上将军衔是名副其实、理所当然的,并无需额外的提名或特批。
从1957年韩先楚被任命为福州军区司令员这一事实来看,他在军衔授予后的表现和任职情况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作为大军区的正职干部,韩先楚的军事才能已是公认的杰出,因此根本不需要通过特别的程序或审批来确认他的军衔级别。
总结来说,韩先楚之所以能晋升为上将实时查股票配资,并非因为某些特殊的“特批”,而是基于他本人的卓越军事才能和战功。这个过程并不复杂,也没有传言中那么传奇。
发布于:天津市鸿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